浏览位置:中医健康网 > 焦点

医路心声丨濮阳周玉伟:从病榻到诊台的仁心答卷,从 “被帮助” 活成 “帮人的人”

内容来源:网络   日期:2025-11-14 21:34   点击量:6317   会员投稿

在河南濮阳的一角,有这么一家不起眼的诊所,却隐藏着一个特别的医生。他有何过人之处 与他的访谈中,我们得到了答案。

我们和周玉伟医生的访谈,本是想探寻他治好三叉神经痛、小儿疳积的 “秘诀”,可话刚开头,他说:“不如先说说我小时候吧,不然你们没法懂,我为啥总把患者的疼当自己的事。”

▲周玉伟医生

从患者到医者:病痛里长出的仁心

“小时候总以为,要躺在床上一辈子。”周玉伟说起童年,声音里带着一丝轻描淡写的释然。脊髓灰质炎缠上他时,他还不懂“小儿麻痹症”意味着什么,只记得那些年,父母带着他跑了不少地方,他几乎是在医院里长大的。消毒水的味道、诊室里的灯光,就是他最熟悉的日常。“那时候,我对每一个就诊的地方都抱有希望。不管是吃中药、扎针还是手术,心里总想着‘这一次肯定能好’。”

虽然病痛最终还是留下了痕迹,但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,他遇到了不少好医生。特别是几位中医,总是不厌其烦地用针灸一边宽慰他,一边帮他缓解痛苦。“原来医生的手,不仅能治病,还能暖人。”这份被温柔对待的感动,像一颗种子,在他心里扎了根。

▲周玉伟医生抓药

后来,他不再只盼着自己康复,而是萌生了一个念头:“我也要成为那样的医生,让和我一样受苦的人,能少走点弯路。” 。从中专到大专,再到本科,他拖着不便的腿,一步一步追赶梦想。毕业后,他拜入河南安阳名医杨永峰门下,溯源至建国初期的安阳四大名医杜本泉一脉。这段珍贵的师承,也为他日后以仁心仁术服务基层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专病专治十五年专研见真章

能治好病才是根本。”行医15年,周玉伟始终坚着一个朴素的信念,在三叉神经痛、小儿疳积、肝损伤等病症的治疗上,摸索出了自己的门道。

“我还记得,郑州的一个病人。三叉神经第三支疼了差不多十几年了,疼的每天晚上都睡不着,全靠安定才能睡。发作起来之后疼的拿头撞墙。”周玉伟回忆着,那个患者多方求医无果后,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他。周玉伟先用针灸为其紧急止痛,再细细辩证,发现患者的疼痛和牙龈牙根感染有关,便对症开方,配合中药调理。一周后患者剧痛消失,一个月后疼痛完全缓解。

▲周玉伟医生就诊

“小儿疳积关键在于调理,让身体恢复自身的平衡。”周玉伟曾接诊一个持续低烧两个多月的5岁孩子,辗转多家医院未见好转。他发现孩子大便干结、舌苔厚腻,立即判断为积食化热。通过健脾消食、通便泻热的治疗,没几天,家长带着孩子复诊,孩子脸上有了血色,体温早已恢复正常。

面对现代人常见的肝损伤,周玉伟更注重整体调理。“肝损伤的治疗不能头痛医头,要通过清湿热、行气活血,帮助肝脏恢复自身的功能。”曾经有一位患者因长期饮酒导致肝功能异常,周玉伟没有只盯着“保肝”而是帮助肝脏恢复自身功能。在他的中药调理下,不仅指标恢复正常,体质也得到明显改善。

“不管什么病,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。”周玉伟说,"患者要的是能治好病,你做到了,他自然信你。这份信任,比任何头衔都珍贵。"

扎根基层把病人当成亲人

从医院到诊所,周玉伟走过了十五年的行医路。而近一年在濮阳诊所的坚守,更让他对“医生”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:"在基层看病,最重要的是把病人当亲人。"

“毕竟是身体方面,谁都不会无缘无故的信任另外一个人。”周玉伟跟我们坦诚的说,“当医生,你要设身处地,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。首先要有同情心,有了同情心,然后慢慢有了疗效,这个时候就能取得病人的信任!”

▲锦旗

这份将心比心,藏在周玉伟的一言一行里。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,他总说:“治病要紧,费用的事后面再说”。附近有些五保户和老人,实在有困难的,能免费的他就免费看。有时候药该给就直接给了。“人都有难处,能帮一把就帮一把。

如今,周玉伟依然每天早早来到诊所,拄着腿穿梭在诊室和药房之间,耐心地问诊、辨证、开方。“看到患者康复时的笑容,听到那声真诚的‘谢谢’,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周玉伟说。行医多年,周玉伟从未忘记自己当初为何出发。从病榻上仰望希望的患者,到诊台前守护健康的医者,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:医者的价值,从来不在身处何处,而在心里装着谁。

▲周玉伟医生就诊

在河南濮阳这片热土上,周玉伟还在继续走着他的行医路。他用不便的腿丈量着基层医疗的距离,用仁心仁术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,书写着属于基层医生的 “大医精诚”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